11月5日,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。
沐浴在晨曦中的北京南车站,迎来了一批特别的旅客——参加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组织赴天津采访活动的近50名中外媒体记者。他们的第一项活动,就是乘坐高铁感受“中国速度”。
“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?”距开车还有十几分钟,站台上,美国中文电视台记者曹旋律仍在录制节目。她的身后是整装待发的“和谐号”京津城际列车。
走进车厢后,谈起刚才的拍摄,曹旋律笑着说:“高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象征,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做进电视片中。”美国中文电视台拥有数百万华语观众。“全球华人非常关心中国的建设发展情况。国内每一条高铁开通,我们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。”她还特意乘坐了京沪高铁,“5个多小时的旅程非常舒适、轻松。”
8时20分,C2009次列车迎着朝阳驶向天津站。7分钟后,车速超过290公里/小时。对记者们来说,中国高铁已不是新鲜事物,尽管也有记者在拍摄速度显示屏上的数字,但车厢里相对平静。
而在澳门商报驻北京首席记者王维看来,这种从新鲜到不新鲜的变化里,正蕴含着最大的新闻。2008年8月,中国第一条高铁——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,他特意买票体验。当了解到目前已经有7695公里23条高铁在祖国大地延伸时,他感触颇深。王维说,经常有人问他,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?他会忍不住反问,近年来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都是这种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吗?
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身上,手中的茶还热着,8时53分,列车已经到达天津站。
走下列车,帅气的韩国广播公司记者朴廷浩对我说,他第一次乘坐中国高铁列车,感觉很好,希望有机会坐高铁列车去中国更多的地方看看。
提起中国高铁,路透社北京记者站资深金融分析员沈燕如数家珍。她告诉我,交通与经济密不可分,他们几年来已经做了多篇高铁方面的深度报道,并会持续关注。
17时25分,天津已是华灯初上,记者一行乘坐C2066次列车返回北京。
车外寒意渐浓,车内气氛融洽。
“铁路的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了。现在买火车票通过网络就可实现,真是方便。”常坐高铁列车的澳门月刊记者齐继革谈起感受。车厢前面,中国产经新闻报的新闻总监王长风边对着正在服务的“动姐”按下快门,边说:“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,更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。”(本报特派记者高李鹏)